我家的家风是“六不一做”(郑振虎)

    编辑:来源:发布时间:2022-05-31 09:13:21点击:

     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,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。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。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明治家的优良传统,也是我们建设团结、和谐、民主、富强、文明社会不可缺或的基本道德准则。应该大力提倡和发扬!

      我叫郑振虎,是一名退休老教师,今年80周岁。我家也有家风家规,概括起来就是“六不一做”。即不说脏话,不骂人;不说谎话,不骗人;不偷东西,不坑人,老实做人。也就是说,要文明礼貌,诚实忠厚,善待他人等等。这是从我父辈传下来的。父亲没有上过正式学校,仅上过一个时期的私塾,读过《三字经》《百家姓》《弟子规》和《朱子家训》等一些小书。大概是受孔孟之道的影响吧,他文化水平虽然不高,家教却很严。经常给我们讲为人之道,处事之规。他对我们说:做人要老实,做事要踏实,对人要诚实。稍一发现家人有不对劲的地方,就严加管教,生怕我们学坏。

      上世纪50年代初,我在读小学二年级。记不清是什么原因,和邻居家孩子吵嘴打架,他用指甲抠破了我的脖颈,我握紧拳头照他的鼻子就是一拳,结果他的鼻子流血了。他爸爸到我家告状,我父亲见人家孩子流了鼻血,便非常严厉地呵斥我:“你怎么打人了,我平时怎么跟你说的!”说着照屁股踹了我一脚。要不是我的两只手先着地,说不定鼻子也会出血,弄不好还会掉几颗牙齿。 妈妈在一旁不敢多说什么,只是爱怜地把我从地上扶起来,嘟哝了一句:“那也不能这样打孩子呀!”父亲还是不依不饶地说:“有理没理,先管自己,管好自己,再去评理。”接着还是罚站,让我反省,好一顿训斥。他说:“泛爱众而亲仁,你怎么能打人呢?咱家的规矩是什么?你给我站着好好想想,想好了再吃饭。”还有一次,我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时,无意中学着大人们讲脏话,被父亲发现后,回家挨了训、吃了打。从那以后,我便严守“六不一做”,不敢越雷池半步,终身恪守。

      母亲是小山村的农家女子,十分懂得尊敬老人,宽厚待人。从来没有和公婆红过脸,吵过嘴;妯娌间相处从不斤斤计较。她操持家务起早搭黑,勤俭节约,任劳任怨,且理财精打细算,“穿衣吃饭量家当,粮食从囤尖省”,把家料理得殷殷实实,是子女们勤俭持家的楷模。

      父辈的家风家规,父母的言传身教,让我受用一生。

      我作为家中唯一男孩,父辈中的长子,应该是“十亩地里一棵谷”——娇孩。可我从没有娇过、惯过。从小就学做家务,干农活;在校时暑假放牲口、割草、下地劳动,养成了终生不辍劳作,事必亲躬的习惯。在学校听从老师的教导,和同学们团结友爱,愤发努力,刻苦学习。从小学到高中,一直在班里是尖子生。虽未能升入大学,但当年就考取了教师,后又通过自学,取得大专文凭。在教师工作岗位上我勤奋学习,踏实工作,取得优异的成绩,我入了党,当了校长,还被评为县劳模和晋城市先进工作者。

      上世纪80年代我当校长时,一位同乡的老师对我说:“郑校长,你当校长了,得注意注意仪表啊!这都什么年代了,还穿补丁衣裳大掌鞋?”当时,我的一身装束打扮,在某些人眼里,看起来是觉得有些寒酸。但我认为,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能丢。“穿衣吃饭量家当”,只要整齐干净,穿旧点、有补丁的衣服,又未尝不可呢?

      一个好的家风、家规,需要继续传承,也需要培育和发展。当我的子女稍懂事时,我便告诉他们这“六不一做”家规。生活中一旦发现他们中哪个有不规言行,就提出批评,严重的甚至打屁股。孩子们年龄大后不能再打屁股了。他们犯了错我会动之以情,晓之以理的摆事实、讲道理,帮助孩子认识错误,改正错误。升入高一级学校后离开了家,但从来没有放松过对他们的严格要求和谆谆教导。一面告诉他们不能忘掉家风家规,一面勉励他们刻苦学习,学好本领,将来报效祖国。同时,家教,不能光靠说,还得靠做。

      大儿子在太原上学时,假期正赶上村里唱好戏。剧场没有座位,大家一窝蜂似的拿着座位往剧场挤,我儿子拿着板凳,被人挤得东倒西歪,磕破了维持秩序民兵连长的头。我听说后第一时间把人家送往医院治疗,并负担了全部医药费。事后还带礼物到他家赔礼道歉。儿子不理解,认为自己不是故意的,要不是别人挤,不会磕着他。我对儿子解释说:无心非,名为错,有心非,名为恶不管什么原因,总是咱的板凳磕破了人家的头,有了错,就要敢于承认,出了事,就要敢于担当。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,都应该严于律己,宽厚待人,“让人一步天地宽” 吗!

      实践是培养孩子们优秀品德的最好途径。上世纪九十年代末,家里修新房,除匠工外,贴小工,运材料,做饭、烧火、搬砖、担水、炼石灰……我和老伴带领四个孩子自己干。不仅节省了一大笔费用,还让儿女们经受了劳动的锻炼,体验了生活的艰辛。不过,孩子们也还听话,在校时都是“三好学生”,参加工作后,在单位踏实工作,团结同志,屡屡被评为“先进工作者”;在社会上真诚待人,是遵纪守法的模范。但我还是随时叮嘱他们要少说空话,多办实事,廉洁自律,当好人民的勤务员。孩子们听话,努力,三个男孩,老大、老三担任了领导职务,老二是有名的高中教师。乡里乡亲有什么事找到他们,他们热情款待,鼎力相助。乡亲们都说,郑老师的孩子个个有教养,宽厚正直。四个小家庭同样和睦美满、孝敬父母。2003年闹非典,孩子们怕我们老俩口在家里孤单、寂寞。大儿子送来健身衣、运动鞋、保健品、蔬菜、水果等。二儿子买了太极剑、功夫扇、健身球。小儿子送来了养生讲座光盘《让健康伴随着你》,订了《家庭医生报》。三个儿媳妇也不怠慢,夏买凉衫,冬买棉装,女儿女婿则“垄断”了照顾、侍候我们的“专利”。前几年,兄妹四人出资,又让我们老俩口到九寨沟、华东五省市和首都北京游山玩水,放松心情,领略祖国大好山河的无限美景。

      到了孙子、外孙辈,我仍用“六不一做”家规和延伸了的“五讲四美三热爱”,以及习近平总书记“传承文化血脉,延续文明之根”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“有理想、有道德、有文化、有纪律”的四有新人标准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时代,新的道德标准,严格要求他们。

      有一次,小学五年级的外孙女悄悄地拿了她妈妈的钱去买了作业本。我知道后严厉批评了女儿的管教不严,责令外孙女写出检查,深刻认识错误的严重性;让她背写“六不一做”家规,并要每隔一段时间,向我背诵一次,直到彻底改正错误为止。后来,在家规的约束和老师、同学的帮助下,痛改前非,努力学习,热爱集体。初一时,帮一名丢掉饭票的外村同学送去方便面,并让她到自己家里吃饭一个礼拜(外孙女在本村上初中)。因表现优秀,后半年就加入共青团。上大学期间,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,利用寒暑假时间,独闯太原、北京,打工挣钱,过年都不回家。

      孙辈们都非常听话、争气,六个孙子、外孙,都考上了大学。现有三人参加了工作;一人读研究生。我家这些优秀的家风家规,目前正在继续传承,就连邻居家的孩子们也在长期接触中潜移默化,受到了良好的影响教育,有4个孩子升入大学,被人们频频称赞。

      这“六不一做”家风家规,虽不是什么大法,也不是什么全面的道德章程,但它是做人的起码要求,对一个人的启蒙教育,乃至一个人的成长、成才,都是不可缺少的道德因素。我希望它能够代代相传,并发扬光大。